首页  >  院系介绍  >  环境科学系

环境科学系

发展历史

环境科学系是在原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环境科学研究所是教育部在1978年确立的第一批全国高校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1983年开始招收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地学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00年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和2007年环境科学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环境科学专业获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环境科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4年环境科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品牌专业建设点;2016年环境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环境科学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效果突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体系完备,实验教学条件完善,科研转化教学成果显著。在行业中具较高声誉和影响力,已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环境科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坚力量。

多年来,环境科学系在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在解决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环境保护、环境与灾害风险评价和防控、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环保事业和环境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盛连喜

1988届硕士毕业生

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冯江

1991届硕士毕业生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全燮

1983级硕士毕业生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

 

 

 

陈景文

1994届硕士毕业生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郝运

2001届硕士毕业生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社长

逯世泽

2002届硕士毕业生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大气处处长

 

 

 

彭永林

2002届博士毕业生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国才

2003届硕士毕业生

曾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李国英

2007届博士毕业生

安徽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

环境科学系设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硕士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特色为基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入手,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环境科学领域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精英型研究人才或创新型应用人才。

环境科学本科生专业突出以环境科学的三大基础理论方向(环境地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为基点,面向国家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需求,培养具备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精神;受到良好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具备科学思维方式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及相关领域具有深造潜质的学术型人才或从事环境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相关领域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或在企事业单位、学校从事环境管理、咨询、宣传、教育工作。

环境科学研究生培养注重掌握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进展与动向;具备独立从事环境保护、环境与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环保设备开发及成果转化的能力;能在环境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具有进行国际交流和熟练撰写高水平科研论文的能力;能够成为具有新世纪全球环境视野并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作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


师资队伍

  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环境科学系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拥有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现有教职工1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5人、讲师3人,师资博士后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1人。

  环境科学系主任由张继权副院长兼任,教工党支部书记为苏丽敏副教授。


本科生课程体系及实习基地

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生涯规划课和毕业论文四个部分。其中专业教育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系列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学基础和环境学、生态学导论。专业主干课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环境地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化学、环境管理学、区域环境规划和专业实习。专业系列课包括环境化学与毒理学课群、环境工程课群、环境评价与管理课群和发展课群。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选择的课程。学生可选修本专业系列模块设置的具体课程,也可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

截至2016年底,我系共与十几家单位签订了长期协议,并在合作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建立本硕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基地、长春市伊通河河流生态修复试验点、大连佳能有限公司、大连东泰产业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长春东南污水处理厂、长春一汽污水处理厂、长春市垃圾填埋场、吉林省环境监测站等。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



                         环境科学专业综合实习:考察佳能大连公司                     环境科学专业实习:野外地质环境考察


科学研究

  环境学科系注重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针对学科发展前沿的需求,围绕环境污染与灾害的重大或关键理论与实践问题,以理论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开发为突破,以环境污染及灾害风险评价与控制为主要学术问题,设置了环境污染与控制化学、环境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二个学科方向。

  环境污染与控制化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细胞电化学检测污染物毒性方法研究;植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应用;环境友好型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及应用;太阳光光催化降解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研究。

  环境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环境与灾害风险形成机制与定量化预测预警技术;环境规划、评价与风险防控技术;生态安全与风险评价与调控;环境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

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环境污染物安全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检测技术与方法、环境友好型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及应用、区域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与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控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松花江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水环境化学过程及生态毒理学效应、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生态安全与环境灾害风险评价及应急管理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取得了系列成果。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环境科学重要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环境科学系拥有自然灾害研究所、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

  环境科学系,自2013年以来,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973”项目、“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在内的省市级以上纵和横向科研项目总数120项,项目经费总数达5000余万元;发表科技论文300篇,其中核心刊物150篇,SCI、EI、ISTP三大检索文章130篇,其中SCI论文90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余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3项。近3年来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5项,获得历年国家(省)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项目,发表教研论文20篇,主编教材3部;荣获各级、各类奖项10项。


学术交流

  环境科学系始终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学科发展建设、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如美国乔治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滨州州立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康涅迪克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威斯星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马普学会、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筑波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邀请10余名国际知名教授来校交流、讲学等进行了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术活动和国际交往,并先后聘任了多名美国、日本等知名学者为“东师学者”讲座教授。每年选派3-5人出国访学进修。同时,学院已与这些科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已联合培养博士生10余人,并每年接收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5人左右。同时,环境科学系始终重视学生教育的平台建设,多年来通过与吉林省林业厅、吉林省环境保护厅、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合作,建立了多个专门学生实习与实践基地。

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交流活动,积极参加世界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世界城市论坛、国际环境影响评价会议、国际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中国灾害风险分析年会、中日韩战略环境评价学术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及环境类课程年会等重要学术、教学会议,与同行进行交流。并积极承办、协办相关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为展示学科研究水平、扩大学科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